
標題

標題
內容
茍文彬 | 汪泉:何以家國,唯筆下光焰
更新時間:2025-07-16 作者:茍文彬 來源:中國青年作家報
汪泉喜歡漢簡和章草,只要有新書出版,朋友們就能收到扉頁有雋秀小楷簽名的贈書。
“你的書法就是你?!蓖羧J為書法是一個人文學藝術修養的終極體現。他喜歡漢簡書法的理由很樸素,認為漢簡有天然去雕飾的記事體勢,是古代邊疆戰士的日記,也是邊塞生活的寫真,筆畫如刀槍劍戟,極富個性和鋒芒。“它不是某一個人的作品,是一個時代的作品?!?/span>
我是汪泉這個愛好的受益者。與其相識不到一年多,前后收到《阿拉善的雪》《湘子橋畔》《光焰搖曳——變革與守望的梁啟超》《托缽記》《河西走廊詩傳》5本簽名新書。讀罷《湘子橋畔》,我興奮不已,隨即寫了讀后感發給他。次日,我就收到兩幅彌漫著漢隸味的書法作品,一幅寫著“如是我聞”,另一幅寫著“至樂無如讀書”。
一來二往,我與汪泉就彼此熟絡了。
如是我聞覓真相
“‘如是我聞’時刻提醒我在文學創作中,面對各種信息時要保持高度的理性和批判性思維,下筆前務必躬身入局,親身體驗?!蓖羧f。
關于梁啟超的書有很多,汪泉說,創作《光焰搖曳——變革與守望的梁啟超》時主要參考了相關學術著作,特別是梁啟超親自審定的《梁啟超年譜》?!耙獜奈膶W角度寫好梁啟超,只能從學術著作中去發現他的所思所想和情感脈絡,并將之放大,如此,讀者才能從歷史的罅隙中看清真相,發現他的精神內核。”
此前,汪泉多次去過梁啟超在廣東新會的舊居,獨自穿行在舊居里里外外,感受他的氣息,懷想他的人生,靜靜聆聽他來自歷史深處擲地有聲的演講,閱讀他密密麻麻充斥在空氣中的文字。汪泉發現,梁啟超一生涉獵多門學科,書寫研究過龐雜無數的領域,“我梳理、思考了半年,遲遲不敢下筆”。
汪泉認為,書寫梁啟超的難度在于對其精神內核的梳理。“《梁啟超年譜》幾乎對梁啟超每天的生活狀態做了極其詳盡的描述,從他個人的這些日常中尋找和發現其所思所想,我梳理出他整個人生的思想線索。梁啟超是一個復雜的人,要寫好他,只有精準拿捏住重點,才能寫出不一樣的梁啟超。”
在汪泉看來,梁啟超一生主要干了兩件事:一是以行動變革現實,大力助推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二是為中國現代文明奠定文化基礎,其1400多萬字的著述,以及研究的學術領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我認為 ‘變革’與‘守望’的內在核心是梁啟超的靈魂之光,呈現出這兩個基調,就等于再現了梁啟超的精神內核,才算完成了《光焰搖曳——變革與守望的梁啟超》的創作使命?!?/span>
深思熟慮之后,汪泉潛沉游弋于近現代浩瀚史海中,穿梭在史實和文學想象間。于是,呈現在大家案頭的《光焰搖曳——變革與守望的梁啟超》,所有的文字都有了出處,再現的歷史場景也有了新意。汪泉說:“這些新意是別人沒有書寫過,或者沒有詳細摹寫過的,是塵埃里的梁啟超?!?/span>
??筆底光焰暖家國
“《光焰搖曳——變革與守望的梁啟超》有3大亮點:一是選準視角,二是理出主線,三是捕捉高光時刻;作品有3大成因:一是情懷,二是銳氣,三是才情。讀后有三點啟示:一是嶺南文化有金礦可挖,關鍵在于把握。二是非本土文化人亦可寫好嶺南,關鍵在于下沉。三是我們要有挖好嶺南文化的使命感,關鍵在于行動?!?出版人盧錫銘如是評價。
讀罷《湘子橋畔》,我就收到了《光焰搖曳——變革與守望的梁啟超》。汪泉童年、青少年時代在大西北度過,在嶺南工作10年,湘子橋遠在潮州,梁啟超故居則在江門新會,兩地離汪泉工作的廣州都不近,是什么驅使汪泉去寫這兩個地區的人和事呢?
“在嶺南乃至中國,潮州和梁啟超是兩個獨特的存在。潮州盡管離廣州稍遠,但離我內心很近,我喜歡這座城的精神質地。”汪泉這樣解釋說。
汪泉認為,潮州的獨特在于其“崇文厚生”。韓愈被貶潮州8個月,徹底改變了潮州的城市氣質;潮汕人下南洋,同樣改變了潮州的精神氣質,遍布全球各地的潮汕人以其獨特的家國情懷,影響和改變了潮州。“書寫這座城或者湘子橋,是書寫潮汕人對于中國社會的貢獻,或者說這個城市的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值得?!?/span>
汪泉認為,梁啟超是一個多面的人,既有“變革”的一面,也有“守望”的一面,看似矛盾,實則統一?!八麖母牧季S新清政府到推翻清政府,從君主立憲到民主革命,參與了中國現代化轉型的整個過程,所以,落到一個‘人’身上,這個人的形象就是不懈變革社會、不停地變革自我的人。要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形象,只能從‘人’本身著手,從他的精神內核挖掘,從生活細節發現,讓讀者從煙火中認識他,接近他。如此,這個‘人’才能立起來?!?/span>
汪泉認為:“梁啟超的守望有兩方面,一則是不懈變革社會,推動社會進步;二是不懈守望文化。變革社會是他心目當中要構建的一個理想的文明社會,守望文化則是其終其一生要改造和塑造國民靈魂的愿景。他這種高標準的人生追求,正如一束不息的光焰,雖則在風雨中搖擺,但畢竟照亮了中國。梁啟超的‘守望’,并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守望,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還在鍥而不舍,孜孜以求?!?/span>
關于梁啟超的寫作動力,在汪泉看來,來自擔當。這種擔當就是要靠一支筆來重塑國民靈魂,重塑民族之魂。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擔當,也是一個有良知的寫作者的追求?!盎仡^重讀梁啟超的作品,很多的作品會給人一種振奮、一種推力,他的《新民說》《自由書》等作品,在今天讀來,依舊令人血脈僨張的原因在于他寫作的站位是高遠的,不是狹隘和自私的,是有家國擔當的?!?/span>
《少年中國說》直到今天,都是無數人讀來熱血沸騰的篇章。作為寫作者,汪泉認為應該像梁啟超一樣,肩負振興國家、民族的使命和責任,像梁啟超一樣創作出點亮人的靈魂、溫暖人心的文學作品。這種看似宏大的論調,落在一個寫作者身上,就是關注社會進步過程中的那些小人物和他們的命運,“唯如此,作品才能震撼人心,才能打動人心,只有從這個時代的每個階層、每個人心里走一遭,才能創作出經久不衰的作品”。
擦拭文字,詩傳合一
如果說《阿拉善的雪》中的4個中篇,來自于汪泉童年、少年、中年的部分生活,《河西走廊詩傳》則承載著他為故鄉立傳的愿望。汪泉原籍河西走廊東端的武威市古浪縣,他的很多族人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或者更早,從甘肅民勤出發,或向東徒步穿越騰格里沙漠,有人埋骨大漠,部分族人最終抵達阿拉善的屋檐下,求得生存之地;或向西遠行,抵達新疆南北。“2013年阿拉善汪氏族譜修成,我們一家三代人去參加族譜頒發儀式。在上百位族人的簇擁下,烈酒、烤全羊、呼麥、馬頭琴……血濃于水的親情把我深情擁抱。我才知道,祖先當年從民勤到阿拉善所走過的路是拿性命換來的?!?/span>
在嶺南,汪泉在思念故鄉的同時,對阿拉善、河西走廊有了更加迫切而深入的詩性思考。由此,基于多年對河西走廊5市21縣的文史研究,汪泉經過多角度的嘗試和努力,八易書稿,終于寫作并出版了《河西走廊詩傳》。
《河西走廊詩傳》近八千行,2024年年底獲得第八屆中國長詩獎最佳文本獎。以河西走廊兩千多年來的神話傳說、各個少數民族、種種歷史人物、巨細歷史事件以及頻繁文化交匯為主要書寫內容,詩意充溢著千里河西乃至天山走廊,加以詩人長期以來對河西走廊地理和文化的獨特體悟,形成了既有歷史人文,又有個體經驗的文學景觀。
“作者致力于將河西走廊放置在詩意之中,努力從宏闊的山川和悠久的文化長河中擷取詩性,同時,又努力從歷史的邏輯中構筑傳記,這種構筑并非簡單的編年敘事,詩人將時空與歷史交錯并置,從傳記中打磨詩性的光澤,以此擦拭文字,達成詩、傳合一?!鼻嗪H嗣癯霭嫔缈偩庉嬐踅B玉如此評價。
底層敘事在汪泉的筆下緩緩流淌,故事情節不是重點,而每個人物的人性挖掘卻變成了重心。沒有唯美的形容詞,但對生活軌跡的描述,對親人、鄰居、家鄉的摹寫和思念,對人物內心傷痛的剖析與表白,感人肺腑。他的作品里,有對謀生的艱難敘述,但更多的是懷著對生活的熱愛,用溫暖的目光注視周遭,在“生活流”中融入豐沛的“情感流”。
“當下的寫作,急功近利者眾,沉靜深刻者寡。這就要求青年寫作者從一開始要定位好自己:為誰寫作?以什么樣的標準來寫?”汪泉認為,青年寫作者要在不斷閱讀經典的同時,不斷發現自我、滋養自我,“要有豐盈的思想,要站在他者的角度關照這個世界,擁有較高的精神領地,要高貴、高尚,不要流俗、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