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傳唱十年,南粵童謠多了這些好“豐”景
更新時間:2025-07-29 作者:翟宇釗來源:南方農村報
童謠是記述時代的藝術瑰寶,是滋潤人心的文化載體。2015年來,廣東連續十年開展嶺南童謠傳唱活動,征集原創童謠作品7000余首,組織開展童謠傳唱1270余場,覆蓋粵港澳大灣區8000余所中小學。打造出廣東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靚麗品牌、粵港澳大灣區少年兒童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7月24日晚,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特別節目——“童聲耀灣區 拾夢向未來”嶺南童謠傳唱活動十周年展演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活動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教育廳、團省委、省婦聯、省文聯、省作協、省少工委主辦,廣東廣播電視臺、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日報社)承辦,共分“古韻童游記”“新聲萬花筒”“童心傳聲機”“星辰望遠鏡”四大篇章,通過童聲合唱、視頻短片、現場訪談等形式,融入非遺、科技、體育等元素,以動人歌聲唱響嶺南大地推進“百千萬工程”、喜迎十五運會、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綠美廣東的生動圖景。
唱響南粵蝶變
恰逢“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的關鍵節點,今年的童謠傳唱活動展演現場,處處能聽見飽含鄉土情懷、反映南粵大地精彩蝶變的動人旋律。
時和荔豐,富民興村是荔鄉孩子身邊最直觀的鄉村蝶變。傳唱現場,茂名孩子帶來歌曲《荔枝妹》,一眾萌娃扮成“桂味”“糯米糍”等耳熟能詳的荔枝品種,以悠揚旋律道出古荔園豐收景象,唱出了“百千萬工程”賦能下荔枝產業的“含金量”,描繪了鄉村振興碩果累累的喜人畫卷。
“萬里江山,春風春雨,生機勃發……”來自肇慶市德慶縣鳳村鎮雛鳳童聲合唱團攜歌曲《夢想在春天發芽》登臺表演,用稚嫩童聲讓觀眾沉浸感受“嶺南處處是春天”的盎然生機。雛鳳童聲合唱團由對口幫扶該鎮的省文聯指導組建。近年來,省文聯以音樂助力鄉村振興,在當地開展少年兒童合唱美育浸潤計劃。曾經“最遠只去過德慶縣城”的孩子們如今唱出鄉村,相繼走上星海大劇院、中山紀念堂的舞臺,不僅收獲了觀眾掌聲,也在音樂中看見更大的世界。
翁城被譽為“聯動城鄉的詩歌夢工廠”,正大力建設“詩城”,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翁城“小詩人”也受邀來到演出現場,把山村鄉野間的詩意帶到繁華都市。“有一個地方/小時候媽媽常常和我說起那里/稻田隨風飄揚/小溪演奏音樂/小鳥在天空中盡情玩耍……”一首首質樸真切、意境優美的詩歌把鄉土情懷寫進字里行間,抒發濃厚鄉愁。
伴著興寧童謠跳起省級非遺杯花舞,《阿妹愛唱歌》用山歌呈現客家風情;把香氣四溢的工夫茶融入童謠,《有閑來食茶》展現濃郁的潮汕風情;唱出龍舟競渡的飽滿激情,《擔凳仔睇龍船》帶觀眾重溫端午時節的火熱景象……演出現場,三地方言接力演唱童謠串燒《謠啊謠》,生動呈現嶺南文化的豐富多彩。老少攜手講好翰墨飄香的中國故事,廣東省老干部大學金楓合唱團、增城區文化館小海豚童聲合唱團共同演出了節目《中國字·中國人》。醒獅踏鼓而來,沙灣鰲魚靈動游走,蔡李佛拳剛勁亮相,“小花旦”驚艷開腔,節目《南音頌灣區》帶來灣區民俗“全景圖”。一個個節目異彩紛呈,觀眾全情投入,揮舞手中熒光棒互動,不時隨歌聲哼唱,現場掌聲連連。
演繹灣區新貌
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同心勠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路相通、城相融、心相連。童謠就像一條紐帶,連接起了灣區萬千氣象。把騎樓、鑊耳屋、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變成了一個個動人音符。傳唱活動還以歌為媒,為粵港澳少年兒童架起一座交流交往、融合互通的藝術橋梁。
讓灣區在“同一首歌”中共鳴共振。廣東省粵劇院院長曾小敏攜手澳門小歌手王心妤登上舞臺,以粵劇+流行唱法交融的新形式唱響《嶺南之歌》。該曲目薈萃粵港澳三地藝術精華,由香港知名作曲家張家誠作曲、香港知名填詞人劉卓輝作詞,粵澳歌手聯袂演唱。歌曲以宵夜場景切入,帶出一個個嶺南味道十足的生活日常,旋律輕松愉快、歌詞朗朗上口,成為灣區人緣相親的生動寫照。
“獅子山那闕歌,抵擋風雨許多,患難亦能攜著手闖過……”由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愛國主義歌曲《我們的家》也在現場唱響。來自香港教聯會少兒合唱團、香港東區青少年兒童合唱團以及粵港童心合唱團的少年兒童唱出了灣區兒女共同心聲。澳門少兒藝術團、澳門培正中學還用普通話演唱歌曲《和光逐夢》,以朝氣蓬勃的旋律勾勒出灣區“同心圓”。廣東21地市和港澳孩子們同臺,與人形機器人共舞,呈現灣區少年的活力四射。
今年,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十五運會即將開幕。羽毛球世界冠軍鮑春來、賴美云聯手廣州市海珠區少年宮小海燕合唱團獻唱十五運主題原創童謠《榮耀時光》,喜迎十五運的濃郁氛圍和澎湃激情振奮人心。
共話鄉土情懷
廣袤鄉村是藝術創作的富礦。據了解,嶺南童謠征集傳唱活動注重從鄉土情懷中汲取養分,引導創作者以童謠的“小切口”做好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百千萬工程”加力實施的“大文章”。
廣東省粵劇院院長曾小敏表示,童謠具有連接鄉村文化的功能,對于賦能鄉村振興有重要意義,能促進青少年美育浸潤和文化認同。科普作家、“十大科普自媒體”博主河森堡也表示,歌謠可以讓孩子們記住家鄉的風物,理解文化根脈,甚至影響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具有獨特的時代意義。
“要以童謠為載體,用童真視角捕捉鄉村蝶變、城鎮提質的鮮活細節,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百千萬工程’的成效在稚嫩歌聲中可感可知。”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黃國營從2019年參加嶺南童謠大賽,6年間共有7個作品獲獎,兩度獲得特等獎。其中一件特等獎作品,就是2023年作詞的鄉村振興主題歌曲《牽手出發》。黃國營向《南方農村報》記者表示,自己在帶中山孩子深入西南腹地山村,走訪貴州六盤水的過程中獲得了靈感。兩地少年“鄉村有百花”“城市有大廈”的對話被他原汁原味地用進歌曲里,成為全曲“點睛之筆”。黃國營還表示,他曾用鄉土氣息濃郁的非遺咸水歌進行普通話改編,創作《中國碗 中國糧》《裝泥魚》等童謠,同樣獲得了許多好評。
“創作更多反映時代、貼近生活的童謠,最重要的還是得學會蹲下來看孩子的世界,從媽媽的嘮叨、孩子間對話里尋找創作靈感,要以孩子的視角,用孩子的語言來表達時代故事。”黃國營這樣說道。